在科学教育蓬勃发展与“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军马场学校校长王芳勇做“追光者”,以开拓者的魄力和科学家的思维,将科技创新基因深植办学血脉,带领师生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探索未知、逐梦前行。

点亮科学之光,打造科学教育实践场域。学校的科学教育始于创设优质的实践环境,这不仅是学生探索科学的空间,更是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摇篮。王芳积极推动建设智慧生态校园,精心打造少年科学院、未来创新中心和未来学习中心“三大”科学学习空间。未来创新中心功能齐全,涵盖创意智造区、3D打印区等多个区域。在创意智造区,学生可以运用编程工具和传感器,制作出智能小发明;在3D打印区,学生们将创意转化为实物, 这些科学场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阔探索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各处都能感受科学魅力,为培养未来科学探索者奠定基础。
创新科学之法,强化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为让每个孩子触摸科技脉搏,王芳推动“五个一”科学启蒙工程:每天一次科普广播、每周一节校长科学课、每月一场科学家讲座、每学期一项科普研学、每年一届创客马拉松。“五个一”的落地需要依托课程,因为课程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为了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她带领学校团队立足万马奔腾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创新为导向的“蓝色科创”课程体系:“科创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夯实科学知识基础;“科创拓展课程”通过科普研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科创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开设了30多门启蒙科创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科创综合课程”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元宵创客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汇聚科学之力,当好学生科学梦想引路人。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关键,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她结合学校校情,提出“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科创者”的理念,实施“科学+”成长营计划,探索全员化科学队伍成长新路径。学校对全校教师进行数字画像,精准了解每位教师的特长和短板,为“科学+”成长营的精准架构提供依据。聘请中国科学研究院空间中心博导刘勇任科学副校长领衔指导,掇刀区袁向民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任导师牵头项目,汇成科学专职教师是自生力量,骨干教师是创生力量,年轻教师是后备力量,其他学科教师是衍生力量的“科学+”成长营抱团成长的创新培训模式。在湖北省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学校教师参与面广,获奖率高,荣获荆门市“团体优胜奖”。
共筑科学之梦,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科学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她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建立“一体两翼”(学校为主体,社会、家庭为两翼)科学教育新途径,依托“家校协同、校研协同、校馆协同、校企协同”多元育人新机制,共同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保驾护航。 在家校协同方面,学校开展“小小科学家,家庭总动员”活动;在校研协同方面,学校依托市科协、区科协、教科研中心,共同培养科学教师,孵化科学项目;在校馆协同方面,学校加强与科普场馆的合作,组织学生走进市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深圳红立方科技馆等场馆,开展科普研学课程。在校企协同方面,学校与高新企业、金色阳光、探梦科技合作,让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教学,助力科学教师专业精进。通过“四协同”,学校丰富了学生的科技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她和团队努力追光,取得了一些成绩。建校不到三年,学校在国家、省、市级科学竞赛中获奖达200余人次,在2024年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现场展示交流会中,学校获奖排名全省第一,荣获“活动优秀学校”,还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试点工作责任校、湖北省科普教育示范校。她也先后应邀到甘肃省、苏州市、十堰市、武汉经开区做科学教育讲座,并被评为校长智库专家。
从首届学生的3D打印作品展,到如今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开花;从最初几位教师的单打独斗,到现在形成区域有影响力的科学教师团队。王芳用“追光者”的姿态证明:当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办学灵魂,每一所新建校都能实现弯道超车。正如她对教师常说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递知识的火炬,更要点燃创新的星火。”在这片科学教育的试验田里,一个个“小追光者”正在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