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90后水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九年间他走遍了全市90%以上的乡镇,用脚步丈量着土地,将论文写在水塘边,践行着新时代“三农人”的服务使命。他就是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工程师蒋金山。
蒋金山出生在农村,对水产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大学时毅然填报了水产志愿,2015年通过“招硕引博”到荆门工作,先后在荆门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任职。
作为一名技术人才,蒋金山始终把学习贯穿于工作中,除了自费购买大量学术期刊外,还主动向前辈学、向专家学、向一线老水产人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了他的身上。2016年和2019年他分别参加了省农广校、中央农广校师资培训班,入选省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蒋金山说:“自己是一名技术人才,不主动学习,就失去了为老百姓服务的本领,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员、服务员。”在他的勤奋努力下,他研究的鳙鱼池塘主养模式等3篇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此外还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1项。
2019年7月,荆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对外发布《荆门漳河清水小龙虾“虾稻共作”生产技术规程》,对养虾稻田环境条件、田间工程、水草载种、苗种投放、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控等方面定出了详细的质量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养殖出来的小龙虾,腮白、腹白、肉白,品质非常高,大大提升了我市漳河清水小龙虾的品牌影响力。
“有了这个《规程》,农户知道怎样养虾、养好虾,养高品质虾。这个规程通过了专家评审,对荆门小龙虾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市水产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龙虾养殖标准出台后,我市加大推广力度,加强育养分离等养殖技术应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期集中培训400多人,逐步培养出一批既“懂种稻”、又“懂养虾”的业务骨干,成为小龙虾养殖的带头人。
这个《规程》正是蒋金山在大量项目实施、试验示范及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的,也是全省首个清水小龙虾养殖地方标准。
起初,在接到这个全新课题的时候,毫无经验的蒋金山没有丝毫犹豫,用“笨”办法,下苦功夫,一镇一村去调研,在不影响其它工作的情况下,他下村庄、到塘边,花时间花精力用脚步摸清了全市水产重点基地、农户养殖情况等信息,为起草规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他还参编了《荆门市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水产基本情况和和优、劣势有了清醒的认识;主编了《荆门市水域滩涂发展规划及“三区划定”方案(2020-2030)》,明确了水产业的发展方向,划定了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范围,主张发展漳河清水小龙虾产业、优质鱼产业、生态龟鳖产业等三大产业。
急农户之所急,想农户之所想,换位思考,心系农户,是蒋金山多年来不变的坚持,他总是与农户打成一片,深入基层一线,力所能及主动帮助养殖场户解决实际问题。他连续参加全市“科技教育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深入养殖基地指导100多次,应邀到贫困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针对性提供养殖品种、技术、模式及病害防控解决方案,提高农户养殖效益。近三年开展技术培训30余期,培训2000余人,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等这些荣誉和奖励是对蒋金山奉献精神的最大认可。
蒋金山在为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搞好服务的同时,还大力引进新品种、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和华中农业大学、省水产研究所、示范基地合作引进武昌鱼“华海1号”、黄颡鱼“黄优1号”等6个新品种。全市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仅黄颡鱼“黄优1号”增产达15%以上。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引导8家水产经营主体和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长江大学等院所教授团队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有力促进了全市水产养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十年如一日,蒋金山恪尽职守,用勤勤恳恳的工作赢得领导、同事和养殖户的一致认可,用平凡的行动践行着自身的理念和追求,把更多、更新的水产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让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在奉献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