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是我成就感最强的一件事。”沙洋县汉江牛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波这样说。
刘波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上市公司,虽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都不错,但他心里却一直有回乡发展创业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波觉得母牛繁育会成为一个很“牛”的产业。说干就干,刘波当即就辞掉了北京的工作,经过一番精心筹备,他回到家乡马良镇,注册成立了沙洋县汉江牛业发展有限公司。
创业的过程中,挫折有时也会来得猝不及防。2013年9月,刘波建好第一栋牛舍,揣着东拼西凑的100多万元,一次性从吉林引进了150头西门塔尔母牛,并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运输,终于抵达了牛场,由于缺乏经验,没做好应急处理,150头母牛在短短的2个月内全军覆没。2016年,创业刚刚步入正轨,马良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汉江牛业种植的800多亩饲料玉米地颗粒无收,种牛也损失40余头,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万元。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击垮刘波的意志,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他积极开展了灾后复产。
青春的色彩在于不断创新发展。刘波说:“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因此,我们农业企业要有科技作后盾,要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
为了保证母牛的繁育性能和育种工作顺利开展,刘波先后多次向专家学者请教,开展选种选育工作。在多方帮助下,汉江牛业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科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作为参与单位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打破了我国主要品种种牛依靠进口的局面。随后,汉江牛业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牵手华中农业大学建立起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一年4次免疫和8次监测,确保了牛场安全无疫;牵手市农技推广中心,种植专用饲料玉米8000余亩,修建青贮池1.6万立方米,解决了养殖饲料不足的难题。经过刘波及企业不懈努力,荆门市的肉牛种质,在“北牛南运”和依赖进口种牛的大背景下,改变供需,走出了一条探索自主育种的道路。
通过几年的科研创新,公司肉牛育种水平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8年8月,在全国首届种公牛拍卖会上,汉江牛业选育的西门塔尔种公牛获得CBI单项冠军;同年10月,公司被批准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成为湖北省第一家西门塔尔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仅有的两家华西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一家位于牧区内蒙古乌拉盖,一家便是江汉牛业所在的农区湖北沙洋县。目前,湖北省三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均在荆门,近三年向全国各地推广种牛1000余头,销售胚胎近5000枚,改良地方母牛100万余头。
在刘波的带领下,汉江牛业年收储利用农户的稻草、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达2万吨,为周边400个农户新增200万元收入,连续4年开展专题培训班,在技术上“传帮带”,切实减轻群众养牛风险,累计接待养殖户1000人次到科普基地参观学习,培养养殖户、牛品改员300多名,并协助技能鉴定考试取得中级、初级证书。还就近吸纳临时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帮扶困难户20余户。村民钟某不幸患上尿毒症,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刘波得知后亲自上门,将钟某及其妻子安排到自己的养殖基地工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只要坚持,梦想总可以实现”。在追梦的道路上,刘波信心满满。眼下,他正在筹划新的产业发展计划——围绕饲料种植、种牛选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汉江福牛”冷鲜肉直营店等建立全产业链,让汉江牛业的发展走向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