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工作动态
科技为民 抗疫有我 ——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抗疫先进科技工作者事迹
发布日期:2020-05-29 来源:荆门市科协


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昌明

       杨昌明,现任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担任了荆门一医ECMO小组“气管插管小分队”的“领头羊”,运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解除病痛。

半路出家,他拿下了多个第一

       现任麻醉科主任的杨昌明在大学时主修临床专业,硕士毕业后,杨昌明进入荆门一医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初,荆门一医的麻醉科还是一片空白,实施手术时往往需要请“外援”方能完成麻醉。当时的医院领导找到杨昌明,询问他是否愿意外出进修体外循环,从而打破手术麻醉对“外援”的依赖。杨昌明服从领导决定,踏上了麻醉这一从未涉猎过的领域。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个主修临床的医师要想将自己的主攻方向转向麻醉谈何容易!可是杨昌明不等不靠,刻苦钻研,“半路出家”的他硬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率先在荆门市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技术,率先使用了肿瘤病人术中热化疗技术,率先成功使用体外循环技术抢救大出血患者……不服输、不信邪的杨昌明终结了麻醉依靠外援的历史,自己也成为了我省麻醉科领域的专家。

       一连串“第一”的背后,凝结了杨昌明和他的团队所有成员的汗水和努力。

       杨昌明告诉记者,在他创造的许多个“第一”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完成荆门首例ECMO手术。

不顾一切,他成为荆门ECMO第一人

       2018年,敏锐觉察到ECMO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必定大有可为的杨昌明向院领导申请引入ECMO设备。与此同时,他开始在麻醉科团队的基础上培养荆门第一支ECMO团队。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ECMO设备成功引入,一支荆门一医自己的ECMO团队也初具雏形。

       2019年下半年,荆门一医收治了一位心力衰竭的患者,入院时,该患者的血压只有50-60,命悬一线。杨昌明当机立断:“给他上ECMO!”

       这是荆门市第一例ECMO手术,这是一次从0到1的探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旦失败,一条鲜活的生命极有可能就此陨落,杨昌明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也可能付诸东流,自己的从医之路甚至会因此画上休止符。杨昌明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丝毫犹豫,仅用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ECMO通道的建立,患者在之后不久转危为安。

       “我当时只想让患者平平安安从这里出去,其他的没想那么多。”杨昌明说。

敬畏生命,他成功救治危重新冠患者

       2月3号 22 点,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杨昌明接到医院指示:一名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在呼吸机支持下仍严重缺氧,需立即使用 ECMO 生命支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护就是责任”,肩负医院 ECMO 团队组长的杨昌明一边详细了解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边安排团队人员迅速集结。

       这名患者体重达到了100公斤,且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抢救起来谈何容易!经过5个小时的不懈努力,2月4日凌晨,患者的 ECMO 通道已成功建立。为了实时掌握患者情况,荆门一医ECMO团队成员们和杨昌明一起24小时守候在患者身边。

       整整16个日夜过后,2月20日,患者撤除ECMO设备,实现呼吸机辅助呼吸;2月27日,拔除气管插管,实现自由呼吸;3月6日,开始接受康复治疗;3月12日,患者能够自己独立从床上坐起;3月15日可以下地了。杨昌明和他的团队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这名患者在出院后专程联系杨昌明,想为他演奏一萨克斯歌曲,借以表达感激之情,杨昌明婉拒了患者的好意,对他来说,患者的康复是他的使命。

       他说,做医生,首先一定要敬畏生命。

身先士卒,他是ECMO团队的“排头兵”

       采访过程中,记者问杨昌明,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您最担心什么?

       他回答:我最担心和我一起进入舱内的医生被感染。这个回答绝非危言耸听。作为麻醉医师,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提高病人血氧浓度,杨昌明和战友们承担了危重病人抢救的气管插管工作,但插管风险极高,患者呼吸道呼出的大量高浓度病毒弥漫在空气中,极易侵袭近距离接触的麻醉医师。穿着隔离服实施插管,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对医生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隔着四五层防护手套用手感知患者的脉搏,头戴护目镜和面屏完成静脉穿刺……杨昌明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患者的生命。

       为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为荆门一医临床五支部书记的杨昌明率先提出全线在岗,并身先士卒,不分白天昼夜24小时坚守科室。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党员们书写请战书,先后加入到一线的临床工作中,积极应对疑似新冠肺炎病人的急诊手术、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临床工作。考虑到北院区隔离病房重症患者较多,且气管插管难度大,杨昌明号召科室的多名党员参与组建了北院区气管插管突击队,随时应对北院区隔离病房的气管插管工作。

       杨昌明说,ECMO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终极武器”,容不得半点马虎,在2020年,他计划加强科室的制度建设,使得团队各成员的权责更加明晰,为让更多危重患者战胜病魔贡献更大的力量。



市第一人民医院 谢金元

       谢金元,中共党员,2006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硕士,2006年7月参加工作,曾先后任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务科副科长,2019年任医务科科长。曾荣获荆门市五四青年奖章,多次被评为医院十佳医生、先进工作者、十佳管理者。在2020年初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务人员的奉献和担当。

       1月19日,荆门一医组织召开全院动员会和防控部署会,正式打响了抗“疫”之战。“疫情来得太突然,但是我们提前预判,借鉴全省乃至全国的防疫经验自己摸索着进行了相关准备工作。”谢金元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艰苦战斗。抗疫之初,医务科就承担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办公室的重任,作为部门负责人,临危受命,凭着自己的医学判断,第一时间向院领导请示汇报,及时制定出台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全院进行标准化培训,合理规划感染病区设置,规范南北院发热门诊运行,按照新冠肺炎防控指南规范收治病人,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在疫情形势最严峻、防护物资紧缺和病区设施设备不足的关键时期,为了鼓舞士气,减轻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深入隔离病区参与查房、讨论,看望危重患者以及在国家启动应急响应前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为他们加油、鼓劲。医务科作为全院疫情防控的重要科室之一,虽然存在人手不足、经验不够、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和问题,但疫情形势紧迫,作为医务科长,他丝毫没有退缩,冲在最前面,带领全科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制定南北两院区管控措施及方案,加强与院内外其他部门的沟通和衔接,统筹安排医院的各项防控任务,协调解决随时遇到的各类困难和矛盾。

       因为疫情来得突然,加上早期大家对这个病缺乏认识,难免出现恐慌和茫然心理。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学中干,干中学”,及时优化和调整流程、组建救治专家小组、合理调配医务人员、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等。随着疫情持续升级,根据市防控指挥部的部署,除北院区原有四个感染病区外,腾空了整个住院大楼,保证所有来院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落实好危重症患者“四集中”的救治原则,做到全市防控一盘棋,根据市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将全市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在一医北院区。如何做好危重症患者转运,重新规划病区人员和设置,对接好外援医疗人员等成为新的难题摆在面前。“计划赶不上变化,解决了老问题,又出新问题”,谢金元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形势紧迫,必须尽快拿出解决方案。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在住院大楼普通病区基础上先后改建成两个新冠肺炎重症监护病区(ICU),调配呼吸、重症、感染等核心专业医护人员,按ICU建设要求配齐各种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治疗仪、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便携式超声、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设备,做好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根据防控指挥部要求对危重症患者按时组织院内外专家会诊讨论,做到一人一诊疗方案,个体化治疗。在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加强多部门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问题清单“日清日结”,保障了医院整体防疫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荆门一医北院区作为全市城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全市危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共开放病床509张,病区11个,累计投入医务人员600多名,组织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病人400余人次,收治确诊病例313人次,组织院内外专家会诊讨论30余场次,组织下级医院远程会诊12场,参加各类疫情防控会议20余场次。因组织和防范措施到位,救治科学规范,新冠肺炎病人在全省率先清零,实现全院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零感染。

       2月中旬,荆门一医北院区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谢金元不仅要汇总分析疫情数据,严格落实危重患者日报告制度,对每一个危重症患者病情进行梳理、组织专家会诊讨论和调整诊疗方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接内蒙、浙江共三支驰援荆门的医疗队专家。忙碌的工作让他已无暇顾及家人,春节前夕就已安排爱人带着8岁的孩子去了娘家,把自己年迈的父母送回乡下。后来爱人也被安排到社区从事防疫工作,两人均不能照看孩子。除夕夜,谢金元和医院其他同事们一道在北院区各个角落逐一检查隔离带的设置、医患通道的布局、进出医院的卡口、隔离病房的三区两通道,没来得及和家人吃上一顿象征团圆的年夜饭。虽然家离医院只有短短一公里,但为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的风险,他需要到医院指定酒店进行自我隔离,多次经过小区门口,也未能回去探望熟睡的孩子,回到酒店则继续开启无休止的加班模式,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出现面部浮肿,为避免家人和父母担心,隔两天跟家人打个电话报平安,父母也仅能从新闻上得知他的点点消息。疫情面前,他舍小家,顾大家,他总觉得亏欠父母妻女。

       “作为医务科负责人,我必须要时刻坚守,和全院干部职工一起,做好此次疫情防控工作,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光喊口号,更要冲锋在前。”谢金元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先照顾自己生病的家人,不能时时陪在家人身边,他能做到就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尽心尽力救治每一个患者,用实际行动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市第一人民医院 邱其武

       从事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近20年,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2009年甲型流感疫情防控、2016年禽流感疫情防控,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均承担重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时是第一批进入病房,全程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诊疗、救治的医务人员之一。并在疫情暴发后,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医院部署参与对发热门诊、新冠肺炎住院部等临床医疗部门的日常管理,并对发热门诊与住院部临床规范化诊疗、院外病例会诊及转运、标本采集与转运、医务人员及患者防护隔离等环节提出专业意见、建议,规范诊疗流程并参与临床质控。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对重症、危重症病例的会诊,并负责日常诊疗工作的指导。在院领导带领下进行医疗人员、物质调配,在初期2个病区的基础上对感染病区进行了改扩建,参与完成了9个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调配,建立了规范的感染科病房,使荆门地区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晚上11点,荆门一医感染科主任邱其武从北院感染病区走出,此时他已在病区工作超过12个小时,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洗漱完毕,打开已经放置好几个小时的盒饭,他匆匆扒了几口已经冷掉的饭菜,放下碗筷,便开始整理一天来科室患者的病情资料。

       2020年春节对每个国人来说都是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春节前,一种叫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而位于全国地理中心的武汉市最为严重,随后,紧临武汉市的荆门市也有了疫病的魔影。

       身为荆门一医感染科主任的邱其武从1月16日便投入到疫情的防控中。在感染一线工作了20年,邱其武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传染病疫情。一个多月以来,邱其武带领着同事们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大家明知有被感染的风险,仍逆风而行,因为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003年非典肆虐时,邱其武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两年,一腔热血的他自愿投身到疫情最严重的一线;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袭时,他仍旧是那个勇敢的前行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当前,邱其武再次站了出来,他和科室同事一同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手印,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确诊患者及疑似感染者的救治工作中。在他们的带领下,医院越来越多的科室,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了进来。

       由于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较多,邱其武和同事们工作都是连轴转,每天忙到凌晨二三点是常有的事,坐诊、查房、确定治疗方案、隔离、进行心理辅导、填写报表……每天忙得连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自从1月22日打包衣物离开家人,到现在他没有踏进家门半步,“每天工作到深夜,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同时这个病传染性很强,也害怕传染给家人和邻居。后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指挥部发出通行禁令,想回也回不去了。其实不回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相信家人能够理解。”邱其武说。如今,他和所有参与疫情防控的同事全部住在隔离的宾馆里,说是休息,有时被子也就沾沾身,“只要病区有急事,必须立马起床赶去处理。”同事们劝他休息几天,他拒绝了,“这时候,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离开。”同事们感慨,“他不是党员,却胜似党员。”

       国家传染病直报系统是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系统录入并上报的个案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容不得出半点差错,而医院感染科是流行病学调查的最前沿阵地。每当重大疫情发生,邱其武所在的感染科都要配合各级疾控部门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

       当荆门一医接收到全市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职业的敏感使得邱其武对这一病例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他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至医院党委,随即,我市卫生健康部门迅速作出部署,要求各医院加强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相关工作和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对疑似患者进行病例诊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医学观察。由于该患者为武汉返荆人员,在多家医疗机构有就诊史,与其密切接触者有近30人之多,邱其武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配合疾控部门对所有人员进行电话随访,提醒大家有发热咳嗽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荆门一医感染科是荆门市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在北院建有两个病区。大疫当前,原有的两个病区已不能满足收治患者的需求,在邱其武的带领下,医院对感染病区进行了扩建,目前荆门一医已建成10个感染病区,同时对病区进行了有效隔离,防止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春节前,为满足南城区发热患者的就诊需求,医院党委作出了在南院建设发热门诊的决定。身为科室带头人邱其武立马投入相关的前期筹备工作,积极调配医疗设备、物资,组建医疗救治小组,短短几天内南院发热门诊正式投入使用。

       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邱其武一直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及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带领着医院感染科充分发挥了救治主力军的作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一名党员同事举荐,邱其武决定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于1月31日向医院党组织递交了一份“火线入党申请书”。2月16号晚上,荆门一医举行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入党仪式,邱其武和其他11名一线医务人员庄严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入党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我愿同大家一道,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不计回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逆风而行。”其武表示。

       “虽然面临感染,生命不能得到保障,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位科室领头羊,疫情不退,自己决不撤退!”这是邱其武和同事们向300万荆城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丹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之际,陈丹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第一批出征荆门一医北院,投身于抗疫工作中。抗疫初期,她担任北院护理部协调岗,积极配合护理部主任的各项工作,协助筹建北院10个感染病区。每个感染病区的筹建,她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成立第一个新增感染病区(感染II病区)时,她一个人忙到晚上十点半才回家,从科室布局、物资领用、物品摆放、甚至是护士工作的便利性,她都会一一考虑,亲自模拟感受。与此同时,她还负责北院护理人员的人力调配与培训工作。新冠肺炎期间,北院共调配400余名护理人员,有时候一天需调配10余次,每次调配她都会与护士长反复沟通,确保到位;每一批奔赴北院支援的护理人员,她都会集中组织培训,从病区通道、自身防护、科室流程职责等,她都会尽己所能,尽心培训,尽可能让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护理部协调岗连续工作近一月后,2月19日,陈丹接到院部紧急通知,负责组建第二个新冠肺炎危重症病区,与援荆的浙江台州医疗队进行工作接洽。作为第二个新冠肺炎危重症病区的护士长,她不敢有丝毫马虎,从病房的规划筹建、护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及考核、防护物资的按需准备、仪器设备及耗材的准备、各班职责及流程的修订等,她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荆门一医新冠肺炎ICU二病区也在她的带领下迅速高效组建完成。在与台州医疗队合作的日子里,她担任着重症病房护理管理工作的重任,同时更要做好与台州支援队之间的协调工作。科室筹建之初,几乎每天她都是最晚一个离开病区的人,她总说:“你们先走,我待会儿就走”。她反复穿梭在病房,不停地查漏补缺,力争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她始终强调将科室质量与安全摆在第一位,率先垂范,引导护士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习惯。每天不论忙到多晚,她都会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发至科室群内,人人掌握并认真落实。在病房里,总能看到她穿梭在每位患者之间的身影,询问患者病情、睡眠、营养、需求、心理状况;跟随台州医疗队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动态。为每位患者竖起大拇指,鼓励患者;解决患者的需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着大爱的她,面对医学知识缺乏的工勤人员,她像对待母亲一样千叮呤万嘱咐,亲自为工勤人员进行自我防护的培训与督导检查,以确保她们的安全。她这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护士心中的典范,也得到了台州支援队全体医护人员的好评。

       抗疫以来,她已连续在一线工作了50多天,瘦了10多斤,疲惫的身影里总藏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她总说:“在其位,负其责,尽其事。”有责任、有担当、有大爱的她在这场疫情战役中勇敢向前、不曾畏惧。



市第一人民医院 范萍萍

       2020年春节将近,亲朋好友和同事们还在讨论今年的春节该怎么安排,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湖北蔓延,隶属湖北省的荆门市也未能幸免,疫情打乱了大家的计划,医院迅速进入疫情防控阶段,医院各部门也积极组织新冠肺炎学习,急诊科也承担着夜间发热门诊的工作,作为急诊科护士的我也马上进入备战状态,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随着新闻报道感染的人数增多,1月21日接医院通知所有医护人员取消春节休假,不能离开荆门市区,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1月23日武汉封城,关闭了所有的入汉通道;1月24日接到护士长通知:1月25号要去支援发热门诊,当时自己愣了一下,怎么我是急诊科第一个支援人员?我没有外出进修、也不是最优秀的......但一想,我不去谁去?第一这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所在、第二科室的老师们不是孕妈就是奶妈再就是孩子还小、还有我还没有对象就自己一个人,还有我没结婚也没有负担、家里还有姐姐照顾父母,还有护士长肯定认为我身体棒.......没有比我更合适了,于是瞒着家里人,踏上了抗疫的征程。25号荆门也封城了,而我带着忐忑的心情到达发热门诊,看着身边的同事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戴上护目镜,看着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情景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我自己身上,从一级防护变为三级防护,从一只“小绿”变成一只“大白”。在发热门诊的工作主要是为发热病人测量体温,询问病史并登记和维护诊疗秩序等,工作量不大,可由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时间的增加,不适感也越来越严重,憋闷,气促,护目镜起雾,一天下来,简单的工作也变得不简单。

       在从陌生到熟悉的发热门诊工作17天后,护理部通知支援感染3病区,2月14号因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需要有危重病人护理资质的人员我再次被派遣到新冠肺炎ICU,与浙江邵逸夫的老师们一起接管全市的危重症患者,与其他感染病房相比,被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防护进一步升级,同时自己也焦虑起来,没有轮转过ICU的我,没有护理过重症患者,没写过ICU的护理记录要怎么办?以前虽然接诊过危重症患者,但接管时间不长,只有简单护理和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保证患者的安全就可以了,可是在这里,例如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气道管理等都没有接触过,工作模式的改变,使自己压力也渐渐大了起来,在第三天的时候情绪有点失控,在进库房拿东西时跟高玮护士长诉苦,由于自己能力的不足,许多事情无法完成,留了许多“尾巴”交给了下一班,使得别人的工作量增加了,感觉自己拖了大家的后腿,高护士长察觉到我情绪低落连忙安慰我:“不要着急,你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是会有点力不从心,加上刚开科有点混乱,不会多问问,有什么问题你可以来找我。”是的,心想不能被这样的自己打败了,当时胡美玲老师是我的组长,和高护士长一样是我重点寻求帮助的目标,下班回到酒店打电话请教,上班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请教,邵逸夫的老师们也会线上线下同步培训,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渐渐适应了ICU的工作,学会了以前不会的操作和知识。

在病房里,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呼吸困难的表现,我们每天需要把饭菜送到病人的餐桌上,帮助他们吃饭、洗漱,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或者使用镇静药的患者,要帮助他们翻身,喂药及肠内营养剂,尿袋满了要清空,拉大便了,要为他们清洗干净,在平时一个简单的静脉留置针穿刺,也因护目镜起雾,戴三层手套而变得困难重重,一个简单的下蹲动作,因密不透风防护服都变得不简单。

       “范老师,今天有两个病人转进来,有一个病危的患者收你的包干病房,你准备一下呼吸机,氧气和负压装置……”每天接班后组长都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很感谢组长对我的信任,让我来管理危重症患者。患者转到病房后呼吸困难严重,监护持续报低血氧饱和度,遵医嘱立即使用高流量氧疗机,症状稍稍缓解,他看了我一眼又闭上了!问她什么,她都不理睬我,不说也不笑,我知道这是绝望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安慰显得那么单薄,我能做的就是密切观察病情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她的需求,尽我所能去照顾她。时间一天天过去,她的病情比之前来时好多了,从开始一言不发,到后来对我微笑点头,这是其他职业所体会不到的一种成就感。要转到普通病房了,阿姨对我说:“感谢你这段时间对我的照顾和忍让,我以为自己活不过来了,所以也不想讲话,希望你们能理解。”我拍拍她的肩说:“没事,我能理解,明天我给您带一把梳子来,好好整理一下再出去了。”她高兴的大笑,频频点头说:“好好好。”回到隔离酒店,我找宿管阿姨拿了一把梳子给她,阿姨说,这把梳子她会一直保留,作为重生的纪念。

       在新冠肺炎ICU工作期间我也得到了重生,由一名小护士,蜕变成为能单独管理危重症的护士。我们每天重复的一件件工作,一句句话语,都是患者心中的希望。每个人都是不平凡的人,每个不平凡的人都是为自己而战的战士。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智强


       李智强,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急危重症抢救第一线。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理想信念坚定,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中始终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作为重症医学科带头人,无论何时何地对于新技术、新项目都亲自学习,然后在科室中,甚至在市里面进行推广。参加工作以来,工作业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先进个人,曾获我市“五四青年”称号。

       勇者无惧,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蔓延至全省甚至全国。在身边的同事出现了类似感染的症状并入院治疗,他没有退缩,一直坚守在重症医学科。在做了医学观察隔离后,迎来了疫情大爆发,重症患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荆门一医给一例新冠病人上了ECMO(体外膜肺技术),作为ECMO团队中的一员,他夜以继日的投入到战斗中去,早上查房大讨论、更改医嘱、调整各机器参数、汇报病情.......,虽然当时只有一个病人,但每天都工作到凌晨,电话、微信、视频,每当这个病人有任何病情变化,他都仔细查看、认真分析,绝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存在的风险。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经过将近一周的努力,病人情况开始出现好转。他和整个团队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病人终于有了希望,担忧的是该病人病情仍然很危重,离好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和这个团队顶着巨大压力仍夜以继日的努力,他经常一天多次进入隔离病房查看病人,虽然在隔离病房、虽然是新冠肺炎患者、虽然面临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但他依然多次在患者床边守着患者治疗、守着调整呼吸机,每次都是2-3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ECMO团队努力下,在医院及浙江医疗队帮助下,终于把20多岁小伙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这也是荆门地区唯一一名经ECMO抢救过来的新冠患者。然而,每次跟李主任说到此事,他总是淡淡的说一句:这是我们运气好。

       疫情就是命令。当国家医疗队(浙江队)入驻荆门,要在荆门一医组建新的新冠肺炎重症监护病房,他毫无保留的带着整个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加入了浙江医疗队,共同走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从组建科室第一天起,他就坚持在一线,收病人、值夜班、陪做检查、开医嘱、看结果、汇报病情等等。病人从一个...三个...五个...十个,一直到科室收满(23个),他参与了每个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这个科室几乎集中了全市所有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他除了值班,还多次在休息时参与科室病人的抢救和治疗。病人要行CRRT(床边血液透析治疗)治疗时,他第一个上,他常说:你们把这些难一点的、麻烦一点的病人交给我来处理吧。每次都是他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带着三层手套去给病人建立血透管路,在隔离病房,平时很简单的操作,在这时都特别难。他从不退缩,并且每次都第一时间完成这些操作,为患者抢救治疗争取大量时间,多个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和多脏器功能损伤的病人经过他争分夺秒的抢救都转危为安了,浙江团队也给与了高度评价。在这里不得不再说一件事情就是给病人做纤维支气管镜,因为在重症病房,很多病人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些病人几乎都需要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当时他主动说:我来做吧。因为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做纤维支气管镜感染的风险极高,他置个人安危不顾、勇挑重担,穿上厚厚防护服,带上正压面罩,逐个给那些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每当完成这些操作时,他已经是汗流浃背,但他从没有怨言,从没有降低他对病人的关爱。他以无畏的精神与病魔较量,展现了医者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他一直和浙江团队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经过50多天的前线奋战,他为荆门抗击新冠肺炎的书写了胜利新篇章!



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恒辰

       刘恒辰是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助理,主要负责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检验科日常事宜。19年12月中旬,他看到武汉有不明原因肺炎的通告,他发现这次疫情不一般,他积极的向领导申报准备相关防护用品和储备相关检验试剂。在一月中旬卫计委开始要求各地医院准备排查新型冠状病毒,他开始对相关试剂提交紧急采购流程。1月20日国家卫计委要求各个三甲医院开展核酸检测,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储备人才有限,仪器通量低,相关防护设备稀缺,扩增试剂相对匮乏,试剂质量不稳定等诸多困难。“根本没有想到实验室会遇到了这么大规模的疫情,我能做的就是以最快速度让实验室发挥作用。” 刘恒辰主动担起这个重担开始组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小组。最开始的核酸检测小组仅有6人。

       正常情况下核酸类IVD试剂盒从研发到临床再到拿证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针对新冠肺炎的试剂盒。因为救急如救火,为了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事急从权,简化一部分研发以及临床试验的流程是需要的。但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试剂盒是从无到有的原研开发,没有标准流程可以照搬,理论上是需要较长的开发时间,目前的试剂盒多数是仓促上线缺乏临床验证,质量不稳定还可能添乱。因此在疫情开始的时候要比对多家试剂选,从众多的试剂中挑选出准确可靠的试剂。他和核酸小组进行的细致的比对。对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评估,对比结果。一次试剂性能验证就需要四到六个小时,他们开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进行三次不同厂家的结果进行比对,进而选出可靠的试剂。面对众多的试剂品牌,那段时间他们基本每天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处理大量疑似和阳性病人标本。最终他们确定了实验室采用的试剂和不同批次试剂的性能认证流程及其一整套的程序文件和应急预案。

       确定试剂品牌后,临床反应阳性率与临床表现有差距,他和核酸小组又连夜分析原因,找问题所在。临床标本采集后运输到实验室时间过长,运输途中温度和时长无法控制。他又和临床联系,建议临床医生标本采集后立即保存至冰箱,并配置了生物安全冷藏转运箱转运至实验室,实行全程冷链保存。保证从采集到检测时间不超过2小时,降低RNA的分解,从而使标本的阳性率大大提高。

       病毒的检测并非易事,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进入实验室需要个人三级防护,样本从采集到结果发放需要经过标本采集、标本保存、标本转运、试剂配置、核酸提取、扩增判读等多个过程。在核酸提取实验室内,要穿上连体防护服,手术衣 护目镜、医用防护口罩、头套、双层鞋套、双层手套、面屏等个人防护物品,因为没有正压防护头套,防护服又没有透气性可言,所以工作时,护目镜起雾,呼吸不畅,严重影响工作状态,一天工作下来,头疼头晕,衣服湿透,浑身酸软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坚持着。“我们每天都面临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在工作,如果哪个环节做的不到位,导致人员感染,那我们这个团队都要被隔离,而我们的工作短期内又无人可接替,因此大家在工作中也是慎之又慎。大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在这种条件刘恒辰带领团队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将这一过程从最初的每批次8小时降到3小时以内,大增加了实验室检验效率。从而为临床感染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在疫情期间刘恒辰一直与家人是隔离状态,从湖北疫情爆发到4月他和他的同事们连续工作六十多天。2019年4月之后,新型冠状病毒取得阶段性胜利,医生们护士都开始从一线撤下来恢复正常工作,刘恒辰和他的团队还面临着康复人群复查和密接人员的复查,他们还是继续奋斗在一线。医院缓冲病区的设立,医院对缓冲病区转诊时间有更严格的要求。4月中旬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通知提出了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和其他人群“愿检尽检”的原则。对实验室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更高的要求,刘恒辰和核酸小组成员面临检测通量有限,人员长期疲劳作战等众多问题。刘恒辰及时向科主任反映问题难点及解决方案,经过领导同意后,采购高通量仪器设备,进行新增人员人员培训。采取老带新的方式为科室培养了一批合格人员,他和他的核酸检测小组扩充到12人,在复工检测高峰期来临之前完成了设备的调试,安装。让实验室通量从每日300测试/日提高到1500测试/日。让我院核酸结果可以当日采集,当日检测,当日出具报告。为我市的复工复学和我院的缓冲病区高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此次疫情期间,刘恒辰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紧密的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疫情面前,作为一个医疗工作者,疫情来临时候人人都在害怕在后退,你越要站出来。越要站在前面这是你的责任和担当。在大疫面前,让我看到了党的领导力、凝聚力,给我信心和力量!”



市第一人民医院 田娟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市一医北院区作为全市集中救治新冠肺炎确诊及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各项防控部署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院感科是此次战“疫”的重点科室之一,承担着医院感染防控,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重担。肩负重任的院感科主任田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责无旁贷的站在了疫情防控前线,同时作为一名党员,她一刻也不敢停歇、一刻也不能松懈,自医院拉响防控战“疫”的警报后,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中,为医院安全保驾护航。

       一、筑牢防线,勇挑重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即是责任。田娟立即投入到疫情防控战“疫”中,协助院领导第一时间制定了全院疫情防控应急工作方案。成立了“新冠”院感防控小组,部署临床科室的相关防控工作,梳理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普通病区的院感防控要点,消杀,个人防护配备等工作及流程,为防控疫情做好准备。她一直不停地穿梭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及时发现并督促改进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院感科主任,她坚守依法管理、科学防控的理念,疫情期间她组织制定完善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染防控相关工作方案和流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人群,共开展了40余场次的培训及演练;每天利用微信工作群对全院进行疫情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亲自指导工勤人员防护、消毒、手卫生方面的操作;现场查看各科室处置医疗废物是否规范等;她一直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都必须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原则,让医护人员在服务患者的前提下也要做好自身防护。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使全体医务人员均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控技能,为后续防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防控,降低风险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田娟深知院感防控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重要性。十个隔离病区的筹建,她都亲自参与设计,根据国家标准规范,规划病区三区两通道,并根据危重症和普通隔离病区的风险级别设置三缓冲间或两缓冲间;每一条路线及出口,都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一遍又一遍在病区来回模拟;每一个工作流程,都反复琢磨、推敲;现场指导装修工人安装物理隔断,各区域标识醒目,在各缓冲间张贴规范的脱防护服流程,规范防护物品和消毒物品的摆放顺序,并安装了可视摄像头,全程通过摄像头监控指导医护人员标准化摘脱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规范穿戴;为保障出入隔离区的人员安全,隔离病区、缓冲间、重要区域均装上紫外线灯管或移动等离子空气消毒机。在时间紧、任务重、春节封城封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迅速完成二十多处门诊及病区改造,为医务人员零感染再次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她亲自指导保卫科设置红色警戒线,在院区划分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张贴清晰标识,安排医护人员和保卫人员布点,对就诊患者、家属、接近诊疗区域的市民进行正确指引和规劝。严把人流物流关,加强各楼栋的通道管理,在入口处均设置体温监测点,对进入大楼的人员,人人检测过关。

       三、严把细节,强化监督

       感控工作要抓重点、管细节,为了指导全院做好感染防控工作,她带领着院感防控团队,每天奔走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急诊、儿科、血液透析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及各临床科室,进行督查指导。制定了我院的防护级别要求,各区域精准分级;修订了发热门诊、隔离病区、预检分诊、普通病房等区域的针对性医院感染工作指引及流程;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院感防控制度、医疗废物包装交接流程、规范标本运送处置方法、发热病人CT检查路线图等大大小小的制度流程,指导污水处理人员增加医院污水消毒剂投放量等。自抗击疫情以来,她始终处于连轴转的状态,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没有休过一天班。白天工作在医院各个科室,晚上通过网络和微信群学习知名感控专家关于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和经验,经常是深夜还在编写防控相关资料。

       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医院消毒工作是感控工作的重点核心,有着丰富感染防控经验的田娟主任第一时间组织各科室成立消毒工作小组,亲自到各个不同岗位指导消毒工作,按照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全院消毒隔离措施的有效落实。督导各科室及保洁人员、电梯消毒人员掌握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监督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抽查消毒液配制、浓度监测情况,做到全院消毒全覆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田娟主任不仅是荆门一医院感防控领头人,作为荆门市院感质控中心主任,也承担着全市院感防控督导的重责。启动疫情防控工作之初,她配合市卫健委多次奔赴市、县、区多家基层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集中隔离观察点进行督查,参与布局、流程,消毒隔离及人员自身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现场培训和指导。

       大事难事看担当,关键时刻看行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田娟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践行初心和使命,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坚守了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院感科主任的她将继续坚定信念,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管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牢记时代使命  担当健康卫士

 --荆门二医整形手外科护士长  全君洁

        全君洁,女,本科学历,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形手外科、颌面外科护士长,湖北省口腔医学会护理学专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护理学分会伤口专业理事。从事护理工作16年以来,她秉承“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作为一名护士长,她永远牢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关心每一位护士姐妹;作为一名普通护士,她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未曾想。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的她赢得了患者、家属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为中青年护士树立了榜样。在新冠疫情期间,她主动请战到一线,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充分展示了一名优秀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扎实工作,锐意进取
       多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不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慢性难愈合伤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全国慢性伤口患者约1300万例,然而我国专业的伤口造口治疗师却较为缺乏。随着慢性伤口患者逐年递增,慢性难愈伤口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治疗和护理已成为整形、烧伤病人诊疗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全君洁的主攻方向。在她所带领的护理团队和科内医疗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我院整形手外科已成为我市整形、烧伤及各类慢性伤口病人诊疗护理特色和优势学术领域,并连续三届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19年她赴国内领先的烧伤整形和创面修复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学习,并取得市二医第一个“国际伤口治疗师证书”,并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学成回院后,她将所学的新技术、新理念,学以致用,2020年升任医院伤口造口小组的组长。作为一名有专业特长的护士,她勤于思考,善于探索,不断专研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专业的照护,她带领着团队姐妹利用微信平台等方式,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居家的患者。

       临床工作之余,她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多次参加省内外病例大赛。所收集的病例在2019年6月参加优玛北京积水潭病例挑战赛获得了一等奖,2019年8月参加湖北省珞珈创面治疗案例大赛,获得三等奖,2019年9月参加医院护理个案大赛获得一等奖。她还承担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院外科护理学方面的理论授课,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疫情期间她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体会》已被统计源期刊《齐鲁护理杂志》录用。在拟申报市级课题《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冠肺炎一线护士负性情绪的疗效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项目中参与课题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以通讯作者完成了《新冠疫情下临床一线护士焦虑情绪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的文章,目前在审稿中。

新冠一线,彰显担当

       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期间,她的工作变动了四次,不变的是她始终在一线战斗。哪里有需要,她就到哪里去。1月21日,她主动请缨,第一批加入到疫情防控中,担任感染四病区护士长,与患者共同直面疫情;2月7日,在感染病区已奋战月余的她,毅然决然的担起重任,带领15名护理“精英团队”支援市一医新冠肺炎确诊病区。2月14日,因在新冠疫情期间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表现突出,她“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荣获“最美逆行者、荆门好人”称号。2月28日,110名医护迅速凝聚起“二医力量”,她又率领大家会同市一医、浙江援荆团队,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发起总攻。义务反顾的执着、历久弥新的战疫经历,让她前进的方向更加清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则从”。作为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头羊,她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始终与患者在一起;她舍“小家”为“大家”,将两个孩子(小儿子才1岁多)托付给家人,奋战抗疫一线;她两次率领团队奔赴最需要,也是最危险的新冠肺炎病区……

       默默的奉献、辛勤的努力。16年的护理工作使她尝到了患者感谢时的甜,工作繁忙时的苦,愧对家人时的酸。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她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为更多患者传递有温度的优质服务的精神。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索求知的路永无止境,她会一如既往的坚定信念,守护着患者的健康,用自己的爱心让优质护理服务之花更加绚烂!



市第二人民医院 涂敏

       涂敏,男,39岁,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大骨科副主任,关节外科首席专家,荆门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组长。主持两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两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近五年发表骨关节炎基础研究相关SCI论文8篇。擅长骨关节疾病的微创治疗及骨关节炎(OA)的发病机理、危险因素和防治研究,多次获得医院及市卫健系统先进个人、优秀管理者等荣誉称号。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积极响应医院党委号召,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自1月18日起,涂敏同志作为市二医新型病毒防控办公室主任,他深知,疫情防控,全院上下必须一盘棋。作为疫情防控办公室主任,要做的是引领全院明晰防控思路,制定全面有效的防控方案,确立扎实高效的防控举措,并进行有力督导。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医院当前的头等大事,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无法预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和他的团队成员绷紧了弦。他认真传达会议精神,明确责任分工,起草防控方案,制定救治流程,培训诊疗知识,全面管理、重点突出、精准施策的防控举措,保障了疫情防控与救治各项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越是重要关头,越能映照初心;越在关键时刻,越显担当精神。他作为医疗业务的负责人,他每日前往发热门诊、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病区开展医疗业务督导检查工作,督导医疗核心制度、预检分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院感防控等制度流程的落实;每天他的指挥部电话及手机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涂科长,有一名发热患者需要专家组马上会诊”、“涂科长,急诊科有一名心梗患者需要抢救”、“涂科长,患者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阳性,需立即联系转定点医院.....”,在这一声声的请示、汇报声中,他有条不紊、沉着指挥,杂而不乱地将一项一项突发状况处理协调好。每天清晨,他第一个到达指挥部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而躺下来休息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晚上休息的时候电话也从来没有间断过。抗疫期间,他组织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急危重症患者抢救、MDT多学科会诊等各类会议300余场;组织参加疫情防控检查、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督导60余次;经我院确诊的67例新冠肺炎患者均由他组织会诊、收治、协调转入定点医疗机构;他平均每天接听和拨打电话400多次。

       由于表现出色,2月14日,荆门二医新冠肺炎防控一线临时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涂敏与其他9名在抗击疫情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同志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涂敏同志身处抗疫一线,作为“逆行者”的他义无反顾、无惧风险、冲锋在前、任劳任怨,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展现出医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市第二人民医院 涂然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汹涌来袭,转瞬间湖北省感染者数万计,全国陷入一片恐慌。疫情发生后,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荆门市能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的三家单位之一,在全市较早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从1月22日起荆门二医检验科分子实验室承担起了本院及全市部分地区的病毒核酸筛查检测任务。经本院和各地医院采集的标本,部分将在这里接受检测,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涂然,1988年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2016年毕业后入职到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分子生物检测实验室从事检验工作。作为全院惟一一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人员,他承担了此次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重要工作。1月22日晚,在拿到新冠检测试剂后,涂然立即完成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的验证工作,随即正式投入到咽拭子标本的核酸检测工作中。

       每批标本的核酸检测的过程是:试剂配置→标本处理→核酸提取→扩增分析→结果判读,整个过程需要5至6个小时。样本前处理步骤,主要就是标本灭活条件的选择,因为大部分实验室选取的灭活条件是56℃ 30-45mins,涂然开始选择的也是56℃ 30mins,但由于各个地方选用的病毒采样管的类型不一样,所以在标本的灭活条件上涂然做了相应的调整,适当延长或者缩短时间。现在才用的灭活性病毒采样管的处理方法又有区别。核酸提取及PCR体系建立步骤是检测的重点,RNA容易降解,涂然在操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小心,但是在检测工作中遇到提取试剂和病毒保存液的相互不兼容的问题,有些类型的病毒保存液,不适合涂然所在分子实验室的自动化预封装的提取试剂,最终导致样本的RNA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出来RNA质量不达标。经过排查可能的原因在于某些病毒保存液成分影响了蛋白酶K的活性。扩增和结果判读步骤,早期的难点在于结果的解释,因为随着新冠病程的推进,排毒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感染的早期阶段排毒量大,检测到病毒的可能性更大,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检测的CT值会有一个逐渐升高的过程,检测结果也会随之出现双阳、一阳一灰、单阳、阴性的变化过程。所以对有些结果涂然还得参考临床表现。加之还有无症状感染者、复阳患者、常阳患者这些情况无疑是对核酸检测的考验。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扩增试剂的问题,前期扩增试剂是有什么用什么,各个厂家的试剂稳定性、灵敏度、检测通道、截断值都不一样,而且有些试剂和涂然使用的扩增平台AGS4800兼容性不是很好,会有背景噪音问题,对核酸检测的结果判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为了更加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速度涂然也尝试过恒温扩增,反应条件为60℃ 45mins,通过颜色变化,肉眼判读结果。可以大大降低对检测场地的要求,且不需要专业的复杂的设备。但第一代的试剂灵敏度低于当时的荧光定量PCR 5个CT值左右,若需要达到同样的灵敏度,尚需要对试剂组成进行优化。总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涂然都没有退缩,反而愈挫愈勇。

       荆门二医内科大楼二楼分子生物检测实验室是外人的“禁区”。从大门口走进实验室核心地带,一共要穿过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3个区域。涂然每天要穿着三级防护服“全副武装”两次进入实验室进行工作。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标本处理及核酸提取阶段,试管里混在病毒保存液当中的就是从疑似患者鼻咽部采集到的上皮细胞,里面可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是比飞沫更微小的粒子,借助空气传播,这也是检测实验室需要高度警惕的。提取核酸是检测过程当中最加小心的步骤。涂然既要混匀溶液又不能让它有丝毫外泄,他将这根试管放入金属加热器中,裂解病毒释放出核酸,然后经过离心、吸附操作,将病毒核酸吸附在一根有两道绿色薄膜的吸附柱上,后面再经过洗脱离心的操作,提取出了疑似病毒核酸。这个完整的检测要经历十几道工序,从实验室门口接样到最后出检测结果,单一标本需3个小时完成。为节省防护成本,涂然中途不能出来喝水、上厕所。

       因为标本量多,所以检验科统筹分批进行检测,每天分为两批,随着疫情的加重,标本数量的增加,涂然有时每天要进行三批标本检测,基本上24小时不休息,连续做。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病例标本,每天会送到这里进行检测,一旦检出显示为阳性,就是确诊病例,实验室会马上通知相关部门启动后续收治程序。实验室最高峰时一天要检测100多份疑似标本,已是超负荷运转。虽然涂然家离医院只有两里路,疫情期间还恰逢岳父去世,但是涂然知道核酸检测结果对医生、对患者、对疫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他一刻也不敢懈怠,始终没有离开实验室一步。随着复工复产复学,荆门二医检验科又承担起了荆门地区部分单位和学校的核酸检测工作,截止到目前为止,涂然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分子实验室完成了近4.5万余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及时高效精准的检测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疲惫的时候涂然总是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战疫工作尚未停止,涂然仍不分昼夜的忙碌在分子实验室里,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线。




市第二人民医院 文锋华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市新冠肺炎防控定点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疑似患者收治……各项防控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在这些忙碌的职工队伍中有一个坚毅的身影,她就是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护理部主任文锋华。

最坚强的后盾

       从1月21日开始,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荆门二医普诊病人全部停止收治,转以重点收治疑似病人,建立两个发热病人留观点,开通发热门诊,所有院内出入口和各临床病区设置预检分诊点,一切围绕新冠肺炎防控统一安排,整个医院进入了战备状态。

       作为医院防控指挥部成员之一,文锋华开始了加班的工作常态。大家时常看见她忙碌的身影。“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着急,我来想办法”,作为护理团队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文锋华总是能帮助大家疑难问题。正是这种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在疫情发生期间,她这个护理“大管家”将全院护理工作做的井然有序,患者零漏诊,护士零感染。

       随着疑似患者的增加,为了保证收治及时,医院不断增加隔离病区,特别是在疫情初期,基本上是一天开辟一个。在隔离病区建设中,为使各项流程达到最优化,她多次与后勤、物资、药剂、信息中心等相关辅助科室反复沟通,落实后勤保障和相关辅助工作,让所有隔离病区的工作迅速步入正轨。整个疫情防控阶段,医院共合并了38个病区,先后开辟出了15个隔离病区、5个流转病区、2个留观点。

       每动一个病区,就涉及人员配置、设施设备调用、病区布局设计、流程优化、清洁消杀等工作,她全程参与,带领大家高质量、快速完成每一项任务。筹建初始,她迅速梳理流程中的难点,制定相关岗位职责,评估全院护理人员工作量,集中调配人力,在短时间内,协调400余名护理人员参与一线防控工作。

       她每天都要抽时间去各一线病区巡查,督查感控措施落实情况。“口罩、隔离衣、紫外线消毒车……缺什么,找到她,很快就能得到有效解决”感染三病区护士长龚静说。虽然每天忙到深夜,但她总要抽时间总结一天的工作情况,梳理第二天工作任务,做到万无一失。

最贴心的守护

       随着疫情的发展,2月8日,我院15名护士支援荆门一医;2月25日,3名重症医护骨干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2月28日,90名护士支援荆门市新冠危重患者的救治。三次支援,三次人员调集,每次都只有短短半天的筹备时间,而她却总能快速完成调配任务,这得益于她对我院护士的专业技能、心理状况、工作年限、家庭情况等都了然于胸。

       每次送出一批护士,文锋华总是周全地为她们安排好后方,让她们没有后顾之忧。两次荆门市内的支援,她都是护送姐妹们到达入住宾馆,一切安排妥当后才离开。当得到3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通知时,她顾不上吃饭,想办法为他们准备了统一的背包、行李箱、保暖衣、口罩等出行装备。支援一医的90名护士到岗后,住宿问题成为头号难题。又是她牵头,将医院病人少的5个病区整层腾空、消毒,亲自为她们分配房间,紧急调用床上用品、生活物资等。

       护士的每一次出征支援,都牵动着文锋华的心。作为全院护士的“大姐”,虽然不能同往,她一遍又一遍地为“姐妹们”收拾行囊、清点物资,恨不能把所有好的、但凡能派上一丁点用场的东西都打包给她们带去。

       她时时刻刻关心着护理人员的安全,她深知个人防护的重要性。为此,她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混合式多维度防护培训,并不断督促落实,严防护理人员感染。她时刻关注护理人员的身体及心理状况,忙到深夜也要到休息区看望身体略有不适的人员,为她们送去生活物资及药品,组织志愿者为她们理发……竭尽所能满足她们的生活需求。

最温暖的关怀

       除协调性事务外,文锋华经常深入隔离病区,除了解隔离病区各项护理流程、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不仅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外,她还十分关心入院治疗的患者,了解他们的感受及需求。

在查房的过程中,她了解到几位患者因为入院匆忙没有带上充电器、毛巾等日常用品,家属隔离在家不能及时递送,她立即准备好相关物品为患者送进病区。

       有一天,她在病区巡视,发现一位上了呼吸机的重症患者情绪暴躁,她及时、耐心的安抚患者的情绪,了解到该患者是因为病情逐步加重而对治疗失去了信心。随即,她耐心地为这名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相似案例,同时,联系患者的家属用视频电话给患者打气,使患者情绪得以明显好转。

       她竭尽所能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同时将防控工作与科研工

作紧密结合。为缓解新冠肺炎一线护士的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她带领护理人员开展了新冠病房医护人员和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为降低有效降低胡欢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撰写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新冠肺炎一线护士负性情绪的疗效研究》,拟申报市级课题,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拟申报市级课题,排名第三;撰写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临床一线护士焦虑情绪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的文章,已投稿在等待审稿结果中;以通讯作者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体会》,已被《齐鲁护理杂志》录用,等待排刊中。

       巾帼不让须眉,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和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市第二人民医院 杨明炜

       杨明炜,主任医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市呼吸学会主任委员,市呼吸质控中心主任。从医三十载,救治患者数以十万计,无一事故差错和投诉;舍身忘死、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投身新冠肺炎救治一线40多天不下火线,只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医者的誓言,也是杨明炜一生奉行的准则。

       “这次疫情和我的专业‘对口’,疑难危重的呼吸道疾病又是我擅长的,我可以胜任……”1月21日晚,荆门第二人民医院紧急召开“新冠疫情”防控部署会议,拟成立医疗救治专家小组,该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杨明炜“主动请战”。

       而就在当天他接到妹妹的电话:妹夫脑干大面积梗死去逝。疫情当前,他放弃了回老家,亲人离世,至今也没能抽出时间来安慰妹妹。奋战抗疫一线的他更不知老母孤身乡中念子安。原本他想这个春节好好陪陪母亲,疫情来临,当他把不回老家的消息告诉母亲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母亲深深的的叹息,然而最后母亲说了一句:“没关系,你是医生,得用生命和职责护百姓平安!我理解!”正是母亲的这句话,让他义无返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他不知道的是,由于全省封城,所有儿女们也无法探望,家里只有孤零零的80岁老母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老母亲让家里人谁都不要跟他说。

       作为荆门市东宝区唯一“新冠肺炎”定点防控医院,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承担着城区大部分发热、疑似患者的排查收治工作。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里,每天灯火通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杨明炜带领的由感染科、ICU、影像科、检验科等组成“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24小时待命。

       流行病史、血检结果、CT影像、核酸检测……每天全院所有发热和疑似患者的诊断情况都会汇集到这里,专家组逐例仔细分析会诊后,给出分流意见和诊治指导。对已经收治的隔离患者,在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的同时,结合核酸检测结果,制订或调整治疗方案,以及阳性患者的转诊指令下达。作为组长,杨明炜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带领专家组成员24小时值守。每天他和专家们平均每天研判病例50例次以上,等最后一个病例会诊完,往往都是凌晨2点以后。

       “和杨主任一起工作,有了他的指导,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就像吃了‘定心丸’,对于救治患者、战胜疫情个个都充满信心。”他带领的医疗救治团队夜以继日、不惧风险、超负荷战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虽然工作强度大,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杨明炜每天依然保持着从容镇定的神情,还经常给医护人员加油打气。

       “杨主任,医院有个高龄、危重疑似患者,麻烦您来会个诊。”大年三十中午,杨明炜正和同事们在指挥部吃着“团年盒饭”,他所负责的县市片区医院打来了救助电话。电话还未挂断,便起身直奔会诊现场。

       作为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还要负责县市区相关医疗机构救治的会诊、督查、转诊评估等工作。疫情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已辗转往返京山、钟祥、沙洋、屈家岭十余趟。即便短暂的休息时间,杨明炜注重分析疫情未来的走向,总结在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升疫情科学防范、病例诊断救治能力、以及出院后隔离措施,为市指挥部调整救治方案做好参谋。

       随着疫情救治策略的调整,荆门市指挥部决定将全市所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到荆门一医,全市各县市区定点医院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成了最大的问题。作为专家组组长的杨明炜,被指派到京山、钟祥隔离病房现场评估。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对需要转运的25名危重症患者逐一查看病情,大到生命体征如神志、血压、呼吸、心率、氧饱和度、呼吸机参数的掌握,小到转运呼吸机插头与救护车电源插座的匹配,每一个环节不能有任何差错。去钟祥的那一天,气温陡降、下起了大雪,增加了转运难度,杨明炜硬是顶着风雪,忙碌到晚上八点,此时的他又冷又饿又困,倒在返程的车上就睡着了。经过连续三天的转运,将所有患者安全转运到危重症救治中心。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重点的转移,荆门市成立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心。2月29,已30多天没回家的他,又带领二医110名医护骨干直接奔赴危重症救治的一线,投入到救治危重患者的工作中。

       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有必要那么拼吗?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杨明炜选择了负重前行……他说:“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兑现‘我志愿献身医学’誓言的时候,从初为医者,到今天的选择,我从未后悔。”        

       作为专家组组长,杨明炜每天都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的需要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查房。任何时候遇急危重症患者,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2月13日天下午,医院隔离病房一位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确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高达45次/分、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最低40%,生命垂危。“这是呼吸窘迫、需要赶快插管、改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杨明炜沉着的发出指令,丝毫没有考虑风险,他迅速奔赴病房,边跑边通知麻醉医生到位、通知值班医生准备好有创呼吸机,开放气道、插管、上呼吸机、调整参数,一系列的操作短时间内有序完成。由于抢救及时、措施得当,患者转危为安。

       3月2日中午12点多,刚从市新冠肺炎危重症隔离病区走出来的杨明炜接到二医ICU打来的急诊电话,一已咯血两天的老年患者突然大口吐血,经支气管镜动脉造影已对引起出血的部位进行了栓塞术,但由于之前的出血凝成的血块堵塞各支气管内,患者呼吸大受影响,必须还进行支气管镜手术。杨明炜来不及吃午饭,紧急赶到介入导管室,对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全麻下支气管镜手术,清除了支气管内的多个血凝块物质,等手术完成,已是下午4点多。

        “他第一时间主动请战,我为老公的决定感到自豪!”杨明炜的妻子说,虽然自己和家人有诸多不舍,但有义务和责任支持他。“主要担心他睡眠严重不足,免疫力下降而被感染。”妻子每天都会电话或视频了解杨明炜的身体状况,有时晚上十一、二点视频时,总发现他心不在焉,一问才知道他加入了“微医”义务咨询专家团队要回答网上患者的咨询,同时还及时总结抗疫经验撰写科研论文。

       付出终有回报文章《苦参碱氯化钠注射液治疗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已被双核心期刊中国中药杂志预发表、个被推荐为荆楚楷模候选人、被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授予抗疫英雄光荣称号。

        “抗击疫情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白衣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近30年、曾参与SARS防控的杨明炜,用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全体抗击“新冠肺炎”医护人员的心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疫情当前,杨明炜用最实际的行动践行“舍小家、顾大家”的神圣使命,勇挑重担,以专业的力量迎击肆虐的病毒。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他以高于一切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履行了他作为一个医者的崇高职责。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曾周

安顿家人,冲向疫情“战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扩散至本地,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曾周义无反顾参与到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由于原流行病学调查组长因参与其他工作不能继续负责流调管理工作,出身流行病学专业的他深知流行病学调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于是主动请缨承担起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管理工作。

       上“战场”前,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送回娘家。流行病学调查经常需要深入到医疗机构与病患直接面对面交流,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且他预料到这场战役可能会是个持久战,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和孩子的照料,在2020年1月23日,大年三十前一天,他毅然决然的送走他们,独自一人冲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抗击疫情期间,他也中途抽空回过自己父母家和岳父家,吃饭绝不进门,就简单的在门外解决,和家人的交谈也是站在门外简单聊几句,再远远地看看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有一次自己的小儿子在玩耍中无意间发现了在门外远望的父亲,立即哭着跑向他,他却在哭声中毅然转身。

       农历正月十五那天,他接到了妻子打来的视频通话。电话刚接通,妻子就把摄像头对准了孩子。机灵可爱的小宝贝见到手机里爸爸的面庞,突然说出一句:“爸爸,我好想你呀!”就在那一瞬间,这个连续奋战在一线,长期通宵达旦加班都从不叫苦的小伙子,在元宵节这天将长期积压的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引发,他哽咽了。

       舍弃家人围绕的幸福,远离家庭的温暖,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这是一条艰难抉择的路,但曾周却没有怨言、勇往直前,坚持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救死扶伤、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流调专家,一线“福尔摩斯”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疫情控制的关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与病例的交流沟通,确定传染源、追踪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报告相关部门采取隔离措施。这是疫情防控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需要专业人员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流调人员也被称为防控一线的“福尔摩斯”。

       曾周是当之无愧的流调高手,他温和、健谈、从容,被调查对象很容易被他的亲和力和超强的共情能力所打动,经常毫无保留的配合他的调查,对他的“刨根问底”也不抵触,所以他的调查数据最详实。最关键的是他依靠强大的专业支撑,能从不同病例的个案调查报告中的“蛛丝马迹”寻找隐藏的关联,发现早期聚集性疫情风险,在他的“侦查”下,共查处聚集性疫情10余起,为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早期预警信息,阻止了部分病例的社区(村)内传播。

       在做流调工作的同时,曾周也是各县市区流调人员的老师。为提升全市流调工作整体质量,疫情初期,曾周带领市级流调队成员分别到各县市区开展现场指导,讲解流调方法,沟通技巧和工作流程;在疫情防控中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电话沟通处理不了的、人员力量较薄弱的县市区他就带领队员下沉到县市区“手把手”带教、“点对点”指导。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随着每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的修订,均组织各县培训学习,目前已开展培训10余次。

通力合作,共建抗疫合力

       为增强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彻底查找密切接触者并加以管控,2月17日,建立了由公安部门牵头、疾控机构技术支持和市场监管部门通力合作的流行病学调查队,这又为曾周带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成立的“三合一”联合调查队是由三个互不熟悉的部门成员组建,部门间协调合作成为了难题,但公安部门强大的侦查手段和市场监管部门人员支持又同时提升了流调队伍的调查能力,作为技术支撑部门的实际负责人,他积极主动作为其他两个部门与本机构的沟通桥梁,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提供统一工作标准解决技术难题,确保联合调查队工作机制顺畅、运转高效。

       3月1日,针对当前疫情形势,深挖病例来源变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重点,于是在现有的联合调查基础上,又成立了公安-疾控联合指挥部,曾周又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直接进驻公安局与公安部门人员合署办公,及时通过网报疫情系统发现新增病例交由公安部门对其所属辖区进行通报,督促开展调查,并对每一例新增病例调查报告进行严格审核把关,针对各地上报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存在问题和漏洞及时提出补充调查意见,结合公安部门大数据比对深挖潜在传染源,确保无一遗漏。在联合工作期间,他扎实工作、积极作为、团结合作的精神,深受联合指挥部领导和共事同志称赞。



荆门市疾控中心 倪建伟

       倪建伟,男,34岁,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现任荆门市疾控中心血吸虫病防制所(消毒杀虫与病媒生物防治所)所长。曾获荆门市优秀共青团员、荆门市爱国卫生工作先进个人、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荆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个人、荆门市城市管理先进个人、湖北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荆门好人·最美逆行者等荣誉。

       该同志思想积极,政治过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将妻女送往娘家,全身心投入到抗疫消毒工作中,疫情后期,他又辗转于全市各级各类企业、学校、车站等重点场所,开展复工复产复学防控指导培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前线,他既是军师也是勇士。他的足迹遍布荆门市中心城区所有的新冠肺炎隔离医学留观点,为了帮助驻点消毒人员掌握消毒要领和克服心理恐惧,他每到一家隔离点都要进入隔离人员房间,以身示范,开展现场消毒操作带教。在确诊病人家庭的终末消毒中,他总是临危不乱,镇定指挥,一马当先,把自己摆在最前面,带领市、区两级消毒人员消灭病毒传播隐患。在后方,他既是教头也是管家。制定消毒方案,培训队员,为队员保障防护用品、消毒药品、生活物资等都是他的工作职责。

       疫情期间,他所带领的消毒队伍累计派出现场消杀人员536人次,消毒单位289家次,消毒面积约38.5万㎡。派出消毒指导人员237人次,指导单位310家次,培训人员2201人次。他领衔的团队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消毒培训,对全市宾馆酒店管理人员开展公共场所预防性消毒培训;对县市区疾控机构开展重点场所消毒培训;对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医疗机构消毒指导;对中心城区隔离医学观察点开展全覆盖消毒培训指导,累计30余场次;会同浙江援荆消杀人员对各区消毒人员进行病家(病人房间)终末消毒实战带教,累计30场次。他组织本地消杀骨干与浙江省援荆疾控队员组成疫点消毒处置专班,24小时值班,第一时间执行上级指令,第一时间响应县市区支援请求,对病家、病人住宿宾馆等场所开展终末消毒处置,累计开展疫点消毒(含病原实验室消毒和疫点终末消毒)54场次,圆满完成中心城区新冠肺炎病例家庭终末消毒工作。他组织设立荆门北高速路口消毒专班,严把荆门北大门,执行24小时值班,坚守2个月,消毒车辆5万余辆。他组织的预防性消毒专班,承担抗疫核心机构预防性消毒工作,指导和支援市直单位日常消毒工作。累计支援开展预防性消毒155场次,开展预防性消毒培训指导195场次。



荆门市康复医院 刘继伟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远在”荆州的家成了我暂时回不去的远方。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我在医院领导及院内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坚守岗位,圆满完成了各项防疫任务。

       一、坚信科学,遵守章程

       疫情期间,面对未知病毒,我深感自身不足和渺小,利用一切时间仔细学习各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诊疗方案,积极参加医院防疫指挥部组织的各种线上、线下培训。紧跟指南意见,对门诊发热患者实行科学分流;对住院留观患者坚持以病原学检查为指导的精准施治;确保掌握各项院感防控知识,严格按照标准防护要求开展医疗活动,用科学的手段保护患者、保护自己,防止院内感染事件发生。

       二、尽职尽责,不负使命

       身为一名白衣战士,我深知自己所肩负着的使命,面对疫情,我从未有过丝毫犹豫。“召必战,战必胜”的决心让我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就选择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随时准备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疫情期间,共接诊各类门诊及住院留观发热患者上百余人次。期间我严格遵守相关章程,详细完成患者病史采集、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标本采集、转诊、治疗等医疗工作。并及时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努力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

       三、以人为本,关心患者

       身为一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我深深理解患者在面对未知疾病时候的担忧和恐惧情绪,部分患者因长时间隔离产生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发热病房值班期间,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我都会深入病房,对留观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疫情至今,收治患者均顺利出院,无纠纷及差错,圆满完成了发热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任务。

       四、开拓进取,努力创新

       在发热病区工作期间,我们在指南推荐的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中西结合、肺康复等治疗手段,尤其对部分呼吸系统病变范围较大、住院周期较长的患者,提出个体化治疗和康复方案,如中药汤剂、八段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患者出院后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尊重生命、敬畏职责。这是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最大的体验。在当下防疫工作常态化的时候,我将更加坚定信心,坚持用科学技术来指导下一步的医疗及抗疫工作,为祖国卫生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荆门市中医医院 邓蓉

       疫情来临,她多次请缨到战斗一线;坚守岗位,她心系一线战友赋诗赞美;抗击一线,她主动要求先上一轮。

       她就是市中医医院热电厂分院的共产党员、副院长邓蓉。

       邓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小小的个子,却有着风风火火的性格,说话麻利做事能干,写得一手好书法,是医院有名的业务骨干加才女。2018年因为工作需要,她调至医院新开办的热电厂分院任副院长。

筹备病区,她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虽然身为医护工作者,但她也是父母最牵挂的女儿,是孩子最亲爱的母亲。可是,面对疫情,她依然选择了逆向而行。

       随着疫情的持续,市中医医院在不停地增加新的感染病区,每新增一个病区当天病区床位就会满员。为此,市中医医院决定启用热电厂分院的住院病房收治需要留院观察的病人。

       热电厂分院日常只是接诊门诊病人,病房尚未启用过。接到命令后,邓蓉与分院的同事一道连夜对空病房进行清理、消毒,从总院搬运病床、防控物资等。 留观病房准备好后,邓蓉回去把家里简单收拾了一下,将孩子送到父母家,然后自己一个人搬到分院的值班室,开始了留观病房的值班,天天都在那里守着。晚上,她就和同事一起学习疫情防控知识,熟悉留观病区的工作流程,相互交流思想。

铭记誓言 她是不忘初心的“践行者”

       “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这个誓言就已铭记于心。在这个春天,邓蓉用行动践行了心中的那份医者誓言。

       留观监测,需要做到不漏一人、科学严谨,绝不允许抱有敷衍应付、交差了事的态度。在具体工作中,她要严格监测留观人员的体温和身体状况,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好记录。她知道,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是她更清醒的明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她已经将个人的生死和安危置之度外。

       结束夜班,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无法顾及被口罩压到疼痛的耳朵和鼻梁,顾及不上干燥到起皮的嘴唇,直奔卫生间洗漱完毕,狂喝两大杯水,就是对这一天工作最好的慰藉。“看着镜子中脸上被压得深深的口罩印,心里满是自豪。对于我而言,最美的妆容不是化妆品化上去的,而是用厚重盔甲烙上去的。”“只要能为防控疫情做出贡献,再苦再难,我们也要保持最积极向上的状态。”邓蓉激情澎湃地说道。

       15年来,她一直在想,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呢?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终于有了答案:“擦门把手好普通,紫外线灯消毒好普通,为留观病区做好清洁消毒准备好普通,这些看起来好普通的工作现在看起来是如此的重要。我猛然发现,做这些平凡的小事,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些平凡又伟大的小事,会集聚成一缕微光,一缕缕微光汇成温暖,疫情散去还会远吗?

勇敢逆行 她是抗击疫情“急先锋”

        “现在医院正缺人手,我是党员,就让我先上一轮。”2月17日,随着抗疫战役的深入,市中医医院统筹安排将分院留观点的医护人员暂时撤回本院补充人手,邓蓉再次要求到感染病区的申请批准后,她主动请战说。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初,作为一名党员的邓蓉就加入了医院第一批主动请战上一线的医护人员队伍,虽然疫情期间她多次要求到抗疫一线工作,但医院领导考虑到她是分院的业务骨干,分院上班人员本来就少,门诊每天都有一些情况很复杂的病人,加上热电厂从武汉回来的人又多,就没有批准她的申请。

       坚守在岗位上的邓蓉在认真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当看了医院一线同事们辛苦的工作照后,她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感动无以复加。“谨以《生命赞歌》献给日夜奋战在一线的兄弟姐妹,加油!”1月29日,邓蓉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她前一天晚上写的题为《生命赞歌》的诗时写到。医院党委书记郑中华等领导看到后安排宣传科将她写的诗做成视频编辑成帖后,在医院微信群里传阅,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医护人员的心。

       一袭白衣,巾帼不让须眉。她犹如盛开在疫情最前沿的一朵铿锵玫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



荆门市中医医院 李咏红

       身穿隔离衣、头戴防护帽、外科口罩,不停地穿梭忙碌在肺病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及需要会诊的各个病区,技术娴熟专业,态度温和谦卑,她就是荆门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李咏红。

       李咏红,是荆门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荆门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医师。她坚守临床一线20多年,以精湛的医术和仁者的胸怀为不计其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作为呼吸科医生的她义不容辞地选择了责任与担当,为世人呈现了一个“女子本柔弱,为医则刚强”的真实案例。
       历史总是那么相似,17年前的那场“非典”战役,那时的她在发热门诊一呆就是两个月,那时的场景,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今天,面对新的考验,她深知疫情的凶险,视疫情如命令,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展现了医者的勇敢和担当。

       在同事眼中,李咏红是医院的“忙人”,平时查房、义诊、下乡连轴转,科室的科研、教学、队伍事事抓,经常忙得脚底生风,平常时期李咏红就承担了很大的工作量,但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后,她还是第一时间报名,主动要求承担最前线的任务。

       作为院内疫情防控首席专家,她抽出时间针对全院医务人员开展了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培训,极大提升了一线人员的疫情防控知识掌握程度,既有效保证了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又为疑似患者的诊断处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咏红“身兼数职”,她不仅是荆门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是中医医院疫情防控首席专家,她还是荆门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小组成员。同时,她还要负责指导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医院和沙洋县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在院内,她要负责指导全院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要去感染科会诊、到各个临床科室给予发热病人会诊排查新冠病毒肺炎,对全院感染科医护人员进行呼吸机使用培训。此外,她还要随时待命,等候市卫健委的通知,自己带上防护用品,乘坐市应急办的车到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医院和沙洋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会诊病人。

       刚开始,要下乡会诊的时候,李咏红的爱人不理解,担心她来回奔波会累得病倒。面对爱人的不理解,李咏红反复对爱人做思想工作,她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我们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她的爱人在她反复劝说下,终于理解了她的工作,每天通过微信视频鼓励她安心工作。

       面部被玫瑰痤疮折磨了近20年的她,平时一带上口罩脸部就红肿疼痛,大部分时间她只会带一个普通护理口罩。在这个非常时期,她会诊察看病人时必须佩戴N95口罩,一两个小时过去,脱下口罩,她的脸已经红肿疼痛的无法忍受,只好默默地吃上一颗止疼药。

       由于市一医北院要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因此,市卫健委把本是市一医北院负责的肺结核病诊治工作交给了市中医医院肺病科。重任在肩的她,又带领科室医生进行结核病培训和相关工作的布置。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是李咏红对“职业”和“专业”最朴素的诠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正是有众多“李咏红”们,以责任和担当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面对疫情,迎难而上,才有了我们健康、安稳、幸福的生活。



荆门市中医医院 刘金亮

       刘金亮,男,九三学社社员,荆门市中医医院原神经内科副主任,曾挂职荆门屈家岭管理区卫计委副局长。现任感染二科科主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近20年,在多家国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担任本市神经内科委员会、精神心理分会等多个学术团体委员。多年来,他怀揣“大医精诚”的追求与梦想,刻苦钻研、不断汲取医学知识养分,努力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通过踏实的脚步正向着自己既定目标坚定迈进。

疫情期间,他主动将家人和孩子送回老家,在抗疫岗位上一坚守就是数十天,身先士卒全力以赴,率领科室医护团队,用精湛的技术和成功救治多名疑似患者,用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展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泪别亲人有担当

       今年春节将至,湖北疫情突然暴发。1月23日,正逢腊月二十九。正在神经内科忙碌的刘金亮突然接到通知参加紧急会议,在会上他临危受命,被指派担当起临时组建的感染二科科主任。得知自己即将被抽调到抗疫战斗的最前沿,沉稳的他知道这既是上级领导的信任,也是实现自己最初梦想的时候了。中午回家,他与妻子简单交代了几句,毅然决定断绝后顾之忧。下午满怀不舍地亲自开车将两个孩子和妻子送回了随州老家。离别时,面对紧扯自己衣角哭得像泪人般的12岁大女儿和年仅4岁的小女儿,他只是轻轻地叮嘱她们听妈妈的话。转过身去,他擦了把悄然湿润的眼角,毅然踏上了回荆抗疫的征程。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大疫当前,没有什么比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更为紧要。

刚中有柔亲表率

       1月24日,已是大年三十。在院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后勤等多个行管后勤科室的协助下,经过一上午的紧张转移转运与旧病区改造,刚被任命为科主任的刘金亮与新组建科室的7名医生、8名护士于当晚在三号住院部正式迎来了2名新冠疑似病患。在接下来的数十天里,三号住院部的41张病床全部爆满,入住的病患根据病情不断转进转出。作为抗疫期间的一线科室,诊疗工作变得比一般临床科室犹为紧张和忙碌,被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

       新组建的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大多又是第一次遭遇这么严重的疫情,接触这么高危的传染病人,大家心里面不免都有些紧张与担忧。作为科主任和老大哥的刘金亮看在眼里,决定立即召开科室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上,他要求大家以一名专业医务工作者的严谨态度,规范着装、严格防护,科学处置,积极应对,以坚定的信念与全国广大医技同行一道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攻坚战。

       从第二天一早开始,在刘金亮的亲自带领下,全科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脚蹬数层一次性长鞋套全副武装,开始了在科室进行“交接班、查房、会诊、指导用药、对病人家属进行电话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统计上报疫情数据,包括协调患者转诊”等等一系列繁忙的前线工作,抗疫防治工作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疫情初期,由于防护用品物资不足等原因,科室医护人员的防护服都是穿到四个小时才能脱下来休息调整一次。在这四个小时里,大家都采取尽量不喝水,主动减少上厕所次数的办法来降低穿脱防护服的次数。作为科室里的老大哥,科主任刘金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并不断给大家鼓劲加油。他自己则用更加勤奋的工作来回报大家的勇于担当,以及大伙儿对自己工作的默默支持。

医者有情巧治心

       在一线的这些日子里,刘金亮食不安、睡不寝,总是想方设法琢磨着如何用中医西结合治疗法更有效的为每一名科室患者治疗,巴不得他们早些康复出院。他不但负责治病,还负责“治心”!作为内科专业出身的刘金亮常跟身边的医护人员说:“其实,患者生病有两种形态。”“一是病在生理上,二就是病在心理上,”,特别是在这种重大疫情发生的重要关头,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平时除了积极救治他们生理上的病痛外,就是要在思想上多多关心和开导他们!

       刘金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科室里接收了一名72岁高龄的陈姓老人。老人那时因头痛、伴左肢体偏瘫22小时入院。经了解,老人曾患过“高血压、脑梗死、胃出血”等多项内科疾病,入院时已属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患者了。而且,老人还有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症状及合并肺部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刚入院时,老人情绪激动,思想消极,认为自己已经这样了,治疗不但“没有意义,还容易受到感染”。因为被隔离,暂时见不到亲属的老人心里充满了焦虑与抵触,不太配合治疗!

       得知老人的焦虑心情,拥有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刘金亮对老人的病历资料仔细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结论:老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性极大,但前提要配合治疗!

       有了明确的目标,刘金亮与倔强的老人拉开了家常,不时疏导、开开玩笑成了他沟通规劝的思想武器。同时,他还指定专人护理,让医护人员平时多多关心老爷子的生活起居,并通过控制血压、调整颅内压,防止激发性血栓、抗感染等一系列的针对性治疗来帮助老人康复。一周后,心情逐渐舒畅、病情得到控制的老人终于转到了一般病房,顺利地进入了康复治疗阶段。老人的亲属得知消息后,对刘金亮及其所率的传染二科全体医护人员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和浓浓的谢意!    

危难中的逆行

       其实,在感染二科成立的这几十天里,刘金亮所率的科室团队在他的协调下很快就配合默契,并经历了紧急抢救的紧张时刻。

       2月23日中午,正当食堂工作人员刚刚将盒饭通过非感染区送达科室时,一阵刺耳的刹车声伴随着忙乱的脚步声在科室门口骤然响起:一名处于休克状态的85岁老人被抬到了科室门口。“快,准备抢救!”正准备坐下吃饭的医护人员在刘金亮的招呼下,纷纷起身前去帮忙。

       经过检查,他们才知道老人曾有过脑梗,平时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这次不但呕血近1000毫升,导致休克,而且血红蛋白由72克每升,直降到了50克每升,肝肾功能、心脏功能障碍,多次检查均不凝血。由于肺部感染,可以判定患者为新冠肺炎的疑似病患。面对这名很可能具有高危传染的患者,顾不得考虑个人安危,我们是身穿衣的逆行者! “止血、输血、抗休克、抗感染……”随着沉着冷静的一个个抢救指令下达,再加上随着病情的起伏不断调整用药方案,刘金亮与科室团队作出了各种不懈的努力。整整一天,刘金亮始终坚守在抢救的岗位上,不知疲倦,忘记危险,也忘了饥饿,直到老人病情稳定好转。

       当看到老人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脏等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后,刘金亮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感染二科坚守的这些天里,刘金亮办公室的灯经常彻夜不熄。在大疫来临,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自豪于自己是一名医生,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一技之长治病救人。也许,这就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吸引着他奋勇前行的魅力所在。



荆门市中医医院 张春芳

       抗疫一线  他是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17年前,他曾奋不顾身地投入抗击“非典”战斗。

       17年后的今天,面对新冠肺炎的肆虐,他再次挺身而出。

       从1月21日到2月27日,为了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康复,他一直坚守在与病毒战斗的前沿阵地。

他,是我院感染科主任张春芳。

        “……我们自愿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战斗,不论生死,不计报酬,以医护人员的担当,保卫荆门人民的健康及安全。我们誓与病毒斗争到底,顽强拼搏,渡过难关!”1月21日,疫情当前,我院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迅速给医院领导提交了《请战书》,张春芳主任第一个签下自己的名字。自此,他和同事们怀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悲壮,无怨无畏地投身到抗疫一线。

       1个多月来,科室的医护人员每天都会见到写有“张春芳”三个字的穿着防护服的坚实身影,穿梭忙碌于病房之间。

同事们都说:“看到张主任的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到信心和力量!”

“抗击疫情,我们责无旁贷!”

       55岁的张春芳是主任,是湖北省感染病学会委员,荆门市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他曾坚守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17年后的今天,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他再次挺身而出,带领团队主动请缨,投入一线。

       他说:“疫情来临,我们责无旁贷!只有勇于面对,才会迎来胜利的春天!”

       1月下旬,我市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后,我院感染科承担疑似患者的收治任务。时间紧、责任重,张春芳临危不乱,第一时间组织科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并组建起应急小组,对医疗、护理、门诊、消毒、标本送检、陪检陪送、后勤保障、人力资源调配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周密细致安排,为前期收治疑似患者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1月21日,我院成立“留观隔离区”。当天上午,两位从武汉回荆的发热咳嗽患者由发热门诊转入感染科。首次面对这种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危险程度高的病症,年轻的医护人员难免有些紧张。张春芳第一个上前接收患者,认真细致地询问病史,进行入院体检,并很快制定出治疗方案。他用稳妥、规范的处置方式,为同事们做出示范,很快消除了大家内心的恐惧。

       随着疫情的发展,疑似病人逐渐增多,医院的收治任务日渐繁重,我院将原来的感染科分设为感染一科、感染二科、感染三科,张春芳挑起感染一科的重担。抗击新冠肺炎的大事小情,从诊疗方案的制定到病毒的检测,从日常查房到患者的出院疗效,每一个环节,他都要通过亲自操作或严密督查,确保规范落实到位,处置准确无误。

       2月11日,我市开始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实行分区收治。当天下午3时,张春芳接到医院通知,要求在3个小时内做好准备,妥善接收来自掇刀区的17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他迅速组织人员将住院部老年病科的病人转入其他病房,然后将腾空的28间病房全面消毒整理,接着又对新加入救治队伍的医护人员紧急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当晚7时,从掇刀医院转来的疑似患者陆续进院,张春芳又开始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进行病史采集、病情评估……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时,他才在值班室合衣而卧。正是张春芳主任对细节的关注和全过程的组织参与,使得收治病患工作有条不紊,密而不疏。

       针对疑似患者病情的治疗,张春芳在遵循国家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注重借鉴学习武汉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的经验,并结合荆门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入院患者的病症,精心制定临床路经,选择相应的方剂,予以辨证施治,入院患者均得到良好救治。截止目前,张春芳主任带领团队共收治新冠肺炎疑似病例78例,其中确认转诊15例,康复出院55例。

       “ 保护好同事,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是救治患者的重要保障。张春芳主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方案和流程对医护人员开展无缝隙多途径的防控培训,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时时刻刻做好科学防控。

每天上班时,张春芳都会严格要求医护人员互相检查防护着装。“尽管大家经过了多次培训,但张主任为了保护好大家的安全,依然每天叮嘱大家严格遵守院感防控制度,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逐一检查防护服、护目镜等穿戴情况,耐心细致地指出容易疏忽的细节,并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好防护。”护士简睿雯说。

       感染科护士长彭宁宁告诉记着:“张主任总是将科室成员视作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对大家关爱备至。每天医生护士接班时,他都会像家长一样,关切地询问:今天感觉怎样?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再检查一遍……遇到有医护人员身体出现不适,他便立刻要求其休息,并安排他们去做身体检查,同时向医院相关部门申请紧急调配人员。”    

       对同事关爱有加的张春芳却顾不上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他白天参与救治病人,管理落实各项工作,晚上汇总检查信息,经常要忙到次日凌晨2时多才能休息。

       从1月21日进入新冠肺炎救治一线,到2月27日,张春芳一直没有离开过科室。他说:“国家和医院都要求一线医护人员轮流休息,但在收治疑似患者的高峰期,人手实在太紧张,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错,体力也没有太大的透支,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没有问题的。”

        “患者的微笑,就是最好的褒奖。”

       面对新冠肺炎这种前所未有的传染病,每一位患者在隔离治疗的过程中,内心都几乎承受着沉重如山的巨大压力。

       张春芳告诉记者:“入院治疗的疑似患者,常常是一家人。在隔离治疗过程中,相互不能联系,患者对亲人的担心、对病情的担忧,加上自身的孤独焦虑,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作为医生,在对他们施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心理疏导和精神鼓励。只有让他们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月3日,感染一科收治了一位张姓患者。入院检查时,该患者发烧咳嗽,肺部显示阴影。由于他春节前有武汉居留史,入院的第一个星期便特别担心自己的病情,只要间隔两个小时没有医生护士和他谈话交流,他便会变得焦躁不安,大声喊叫。张春芳每次查房时,这位患者都要反反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显得极度不安。为了让他安静地配合治疗,张春芳每天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去和他谈心,耐心细致地告知他病情的恢复情况、完全康复的大致时间,并询问他生活上的需求,以释放他的心理压力,增强他战胜病毒的信心。经过积极治疗和细心疏导,1个星期后,张姓患者的心情日渐舒朗,病情恢复良好。20余天后,张姓患者康复出院。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张春芳和医护人员会尽量采取不同方式予以情绪疏导,比如:想吃不同口味零食和水果的,会及时告知医院采购人员尽力满足;精神过度紧张的,会鼓励他们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担心家人和朋友的,让他们多用视频和电话同亲友们进行交流,相互鼓励和温暖…… 

       2月29日下午,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张春芳接了一个电话。他认真地听了一会儿,然后对着电话叮嘱:“……你在宾馆安心隔离两周后,再到医院来复查一下。如果到时病情没有反复,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了。这段时间,气温还不稳定,要好好休息,注意保暖,坚持服用调理身体的中药……”

       通完电话,他说:“这是一位出院后按照规定继续进行隔离的患者。他的状态不错,语调里充满笑意,我听了感到很欣慰。患者们重新开始充满微笑的生活,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